“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每個時代,都會有那個時代獨屬的烙印。作為歷史洪流中的投資者而言,以史觀的視角審視一切,讀懂時代,讀懂當下,找尋規律,抓住機會,才能穩站時代的潮頭。
中國經過高速的經濟發展,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上聲譽上,中國需要與經濟總量相匹配的文化形象和聲音,需要有力的“國家形象”。從不久前,習主席歐洲之行的眾多言論,就可以看出高層對中國“文化輸出”的殷切期望與迫切期待。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產業是未來中國的“國家戰略”。在文化產業諸多分支中,藝術品產業是創作積淀最為豐厚,產業鏈最為簡單,交易最為靈活的業態分支。在《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和《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文件指導下,2009年“藝術金融產業”以厚積薄發的態勢迅猛發展起來。
在這其中,紀念章平臺因為其流程合法、資質齊全、運作規范倍受投資者和業內的關注。一段時間以來,有多家基金投資機構向平臺表達了明確的投資意向,相信不久就會有重大利好爆出。
那么基金為什么會對紀念章平臺情有獨鐘呢?
首先,這是基金行業成立之初的應有之義。
以1998年3月底金泰、開元兩只具有真正意義上的證券投資基金的設立為標志,我國基金業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現已進入了規范發展時期,政府在給予其積極政策扶持的同時,也對其穩定金融市場的功能寄予了厚望。對于紀念章平臺而言,此次基金的“搶灘登陸”是交易平臺走向成熟、穩定,并得到機構投資者認可的表現。與此同時,基金的進駐也將帶來新的資本活力,極大地促進市場的發展。相信今后也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選擇加入到平臺中來,讓越來越多的人分享文化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
其次,投資環境凸現文化藝術品優勢
目前的投資環境其實趨勢明顯:股市不景氣、房產增幅停滯。除了股市、房產,藝術品是最安全的投資避險工具,收藏變成投資,大量熱錢與財富人群涌進藝術品市場。在美國和歐洲,藝術品與金融資本聯手早已是司空見慣的現象,金融資本介入到藝術品投資和收藏領域,已經成為發達國家藝術品市場的主要推手。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和投資業務最大的幾家銀行,包括瑞士聯合銀行、荷蘭銀行等金融機構,都涉獵并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銀行服務系統,下設有專門的藝術銀行部。
最后,藝術與金融的結合實現了“藏富于民”
藝術金融化至少有兩大好處:第一,大大降低了藝術的參與門檻,投資者投資與交易的是藝術品資產的金融份額,可大可小,可多可少,藝術金融從真正意義上讓藝術品走進了“尋常百姓家”。第二,藝術市場引入了“互聯網思維”,加快了平臺化發展。互聯網化后,在傳統畫廊(一級市場)、拍賣公司(二級市場)之上,誕生了一個全新的交易平臺。這個平臺的規則是互聯網化的,即:線上終端、自由買賣、大數據系統管理,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評估定價機制,使整個交易過程更透明、更公正。從這個角度說,藝術金融是互聯網思維在藝術產業上的落地與實踐。也讓更多的普通投資者得到了分享發展紅利的機會。
如今,有了基金等機構的引領,可以預見,平臺的形勢將會一路飄紅。因為相較于散戶時代來說,機構時代意味著一個投資市場的成熟與穩定。機構投資者“穩定器”的良好效果在各類成熟市場中屢有驗證(如美國股市)。在保持市場較高收益的同時,平臺大幅度的價格波動將會顯著減少,一個更加穩定、成熟的紀念章投資市場將呈現在投資者面前,并最終成為藏家與投資人的不二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