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金融在國內的發展走到今天,已經從當年的小打小鬧變成了現在的集團化運作的方式,每個人對于行業的觀察認知,也在不斷的積累思考。
作為互聯網金融的特殊性來理解,在目前應該是屬于互聯網+的一個范疇,即互聯網+金融的定位問題,那么到底是互聯網本身多一點還是金融本身多一點,這個問題從國內平臺、公司的發展過程來看,也是兩種觀點各抒己見,有認為互聯網是核心,金融只是互聯網的一個對象,也有認為是金融為核心,互聯網只是金融的一個融資端口,其實這兩類觀點都沒有錯誤,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問題而已,前者是站在具體的參與主體行為上進行的理解,是過程為導向,后者是站在標的物的特性結果上進行的理解,以結果為導向。

不過不管是哪種理解,其實都是對接的具體客觀參與者的投資需求,而作為標的物來說,在其中又涉及到了不同的產品形態和交易結構。如何更好的理解互聯網金融的特性以及趨勢性的把握其未來的發展,是當下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初步構造了一個簡單模型來進行闡述和推理。
?
在此之前,我們首先應該明確一個問題,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是一個必然還是一個偶然?
其實從互聯網本身的發展來看,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金融行業很早就已經開始通過互聯網進行相關的生產經營活動,而恰恰是在中國的特殊國情下—---直接融資因為信用體系的建設滯后,導致了間接信用體系下的間接融資模式大行其道,尤其是過往幾十年來的粗放式的經濟結構建設,造就了銀行這類的以國家信用為背書的金融機構對風險資產的壟斷定價,而大量的民間經濟活動的活躍性遠遠大于銀行對于風險資產的厭惡度,尤其是在2013年的一波市場流動性缺失的情況下,更加催生了民間融資的火爆,同時結合電子商務模式的興起,當時的一部分的先鋒人士,在此基礎上推出了“標”這個概念,由此拉開了中國互聯網金融帷幕,開始演變成了如今的紛紛大潮。成千上萬的平臺如雨后春筍般紛紛設立。一時之間,互聯網金融這個行業儼然成為一個高大上的代名詞。

如果說在歐美開端的諸如LC一類的是必然中的偶然的話,那么在中國被冠以互聯網金融幾個字就是偶然中的必然。
由此,我們進一步思考,既然互聯網金融的業態是一個必然的產物,那么其自然具備一定的規律和方法,那么這個方法和規律是如何存在和演繹的呢?
需求+行業+互聯網趨勢+金融業態
首先,目前的互聯網金融,大部分都是基于模型右端的金融業態而產生的,比如民間借貸里面的車貸,房抵,流貸等等,在2013年后期以及2014年,開始增加了其他的業態,比如融資租賃,商業保理,銀行承兌匯票等,金融屬性這邊,從類別劃分,可以粗略分為交易產品和交易結構兩類,現階段的市場形態大部分還是集中在這個領域,這兩類可以融合、交叉,也可以單獨成立,可以看到大部分業態,尤其是草根平臺類,因為民間金融的業主本身的專業性和管理能力限制的原因還是集中在借貸類的債權轉讓一塊,而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平臺,已經開始滲透到其他的產品形態和結構上。比如愛投資目前的業態已經從保理和租賃,延展到了愛收藏---其背后的邏輯也是為了以后的不良資產包這個產品端做準備,其實質也是屬于交易結構類里面的拍賣范疇,于此類似還有從2014年開始就很火爆的股票配資業務,這是一個純粹的交易結構模式,中間沒有其他的類的產品存在,但是其獨特的風險控制方式,以及二級市場的資金推動效應,讓這項業務火得一塌糊涂。直到證監會、銀監開始強制調整,間接導致了A股的技術性熊市。

可以說目前的大部分的互聯網金融公司都是在這個范疇里面運營,更強調的是傳統金融的風險控制和產品設計,比拼的是金融產品本身的收益以及公司品牌,尤其以銀行系的平臺更為突出。這就是現在所強調的資產端的問題,而在交易結構領域,并沒有多大的創新改變,股權眾籌或許算是一個,諸如利率拍賣,或者溢價回購等并不多見,而在此領域,大部分的不具備專業特性以及轉型意識的小型平臺,會逐漸失去市場份額,歸于沉寂。究其原因是因為依托在互聯網趨勢下的電子商務平臺模式的營銷方式的成本沉淀的問題,在擴大受眾的過程中,其天生就不具備一定的擴展性和公信力,尤其是中小平臺,其傳播過程中的邊際效益遞減同時獲客成本不斷增加,進過了2013下半年以及2014年因為民間金融的瘋狂而導致的平臺跑路的各大事件后,網貸投資人這一波本來就不顯的群體變得更加萎縮,而單純的民間借貸業態作為入口和發展方向的模式的各類中小平臺,會面臨存量市場、惡性競爭的囚徒困境。
在模型另一個端,恰恰相反,這一端是互聯網趨勢端,代表的是互聯網金融的互聯屬性,粗略也可以分為技術、產品和傳播結構,最具代表性的是就是余額寶,關于它的報道已經不計其數,它是用的互聯網營銷的模式對接的貨幣基金這個金融產品,而產生的業務價值。從產品層面的比如小米的手環,純粹的互聯網產品,怎么做到金融呢,這個其實它完全可以對接保險這類業務,根據后臺大數據的統計,對特定人群設計相關險種。這就是互聯網金融的保險業務。在傳播結構上,渡過了在早期的亂局后,基于SNS模式的借貸方式也在慢慢浮出水面,而互聯端口的移動互聯這個大殺器,直接對應了人的碎片時間,在碎片理財的層面又區別于需求端的投資需求,直接進入到了理財需求這個層面,所以,移動端作為未來的互聯網進入的主戰場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來說,互聯網企業所做的互聯網金融,更契合互聯網金融這個概念。

在需求端從投資或者說投機需求過渡到理財需求的過程中,大部分的基于借貸類業務的企業的市場份額會進行劇烈的斗爭,而純粹理財端的需求,抹平了投機性的趨利差異化以后,會形成龐大的受眾群體,加之未來資金市場的套利空間萎縮(存款利率市場化),結合業態模式上的資本端模式開展(比如新三板)應該是這類平臺業務的主要爆發點。
上述三者的融合,在此基礎上的其他需求的發掘,以及和行業(產業鏈或者供應鏈)綁定的,在過渡到具體的行為,就會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場景化方式。如何通過基本的需求點結合投融資需求,把投資理財本身嵌入到具體的基本需求中去,興許是未來運營的重點。

而從這個角度推論:未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方向,要么走資產端模式,進行結構化產品設計,包括交易結構的設計,衍生品模式,要么就是走需求多樣化的模式,捆綁產品到具體的需求中,基礎資產模式,要么就是融合互聯網趨勢性特征,做嵌入式操作,在現階段,就是消費金融模式(未來或許有結合物聯網特性的金融類資產出現)----實質上此三者本身的區分不是很明確,只是為了方便自我理解而做的粗略分類。
那么需求行業以及趨勢性的融合,以及結合金融業態方面的最短或者最優路徑如何規劃,可能是下一步的最容易切入的行業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