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不看這個呢”——當你看到這個題目也許立刻會做出如此反應。瞧,這么沖動,為什么不看完文章再做出判斷呢?你至少已經犯了金融心理學定義中最常見的一種投資心理病癥——過度自信。
看看下面這兩個投資心理故事吧,它們可能就發生在你身邊、甚至你身上,而你從來沒覺得有什么不對,它們看起來很合情,但并不合理。

例一:一對夫婦為了在京買一套大house已經攢下了10萬元,他們準備3年后實現購房目標,便將這些錢存在一個貨幣市場賬戶中,每年的回報是3%。又由于現在住所離上班地點遠,于是他們利用汽車貸款買了一部新車,首付2萬,三年期汽車貸款的年利率為7%。
例二:小張和小王都是羽毛球愛好者,他們所在的城市將要舉辦一場高級別的羽毛球賽事。
小張通過關系獲得一張贈票,小王自己花50元錢買了一張票。在比賽舉行當天,狂風大作,暴雨傾盆。當小王約小張去看球賽時,小張說天氣太差了,不去了。小王還是頂風冒雨去了。看過這兩個例子后你發現什么問題了嗎?那對夫婦的做法你并不覺得不妥吧,你也會做出與小張同樣的選擇吧?紀念章小編認為如果仔細想一下:這對夫婦將一部分錢 以較低的利率進行儲蓄,同時又以很高的利率借錢,這其實并不劃算。而50 元錢的門票成本與暴風雨帶來的麻煩及觀看比賽的樂趣又有沒什么關系呢?那為什么買票的小王就去,有贈票的小張就不去呢?
看似很自然的做法卻并不合理,這就是心理因素在作怪。其實我們做出的很多投資理財決策都是非理性的,這種偏差會影響到資本市場功能的發揮,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到你的財富水平。股市上曾流傳一個笑話:熊市里大家都虧錢,卻有一個和尚總能賺錢。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便問和尚有何秘訣。和尚笑道:“出家人以慈悲為懷,當大 家都蜂擁買股票的時候,說明大家都非常想要股票,既然如此,我就得趕緊把股票賣給別人;當市場交易很清淡,大家想賣股票都困難的時候,我就得去買股票,盡 微薄之力。
這雖然是個笑話,卻說明投資決策過程中充滿了不理性。人性的兩大弱點——貪婪和恐懼在資本市場上總是暴露無遺。其實人們的思想和情緒非常復 雜,用“貪婪和恐懼”不能充分概括出影響人們投資決策的全部心理。有研究表明,一個人的事業成功,智商只起20% 的作用,而情商則起了80% 的作用。這個規律在資本市場上同樣適用,擁有再專業的知識和再高的智商可能還不如——認清你自己并能很好地控制自己。
經濟學的一個標準假設是,人的行為是理性的。因此,擁有大眾心理學的學位可能比擁有經濟學的學位更有助于理解金融市場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