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觀音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又稱“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是佛教六觀音之一,其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
關于千手觀音的來歷,相傳白雀庵建于南北朝北周時期,庵院坐北朝南,廟內供奉“千手千眼”菩薩,為興林國國王妙莊王的三女兒妙善,人稱“三皇姑”。妙善喜歡修行,曾出家在白雀庵為尼,因妙莊王逼迫其還俗,而火燒白雀庵,致使數百名尼姑身亡,妙善于是乘白虎遠走蒼巖山修行,后因父王得怪病—人面瘡,需用親生女兒的手和眼作藥引子,三皇姑便舍出自己的手和眼為父王治病。妙莊王病愈后,想把三皇姑封為全手全眼菩薩,為其建造廟宇,更塑金身,由于過分激動,竟說成“千手千眼”。妙莊王本是天神下界,真龍天子都是“金口玉言”,一句“千手千眼”,傳達圣旨給修筑者,于是建造廟宇時就給三皇姑的金身多出許多手眼,手里又長眼,即為如今的“千手千眼”菩薩。
如今,千手觀音像在中國許多寺院中漸漸作為主像被供奉,其形象常以四十二手象征千手,每一手中各有一眼。設計師廖博情牽觀音,精心設計一款“千手觀音”銅章,直徑60毫米,材質黃銅,由沈陽造幣有限公司鑄造面世。
此章正面圖案為千手觀音,其半身特寫面容祥和,手臂伸展似孔雀開屏;背面觀音菩薩的剪影如隱若現與蓮花融為一體,營造出了獨特的佛國意境與超脫,飄帶舞動的飛天,為眾生祈福,送上祥和、平安和幸福。主要的設計元素取自于藏傳佛教的藝術形象,在銅章中層層疊疊伸展的手臂共同組成發散式的構圖,烘托出觀音的主體形象,面容慈祥,眼似睜非睜,嘴角似笑非笑。觀音形象各異,傳達的意義各不相同,展現觀音文化的“智、悲、行、愿”。
佛教認為:眾生的苦難和煩惱多種多樣,眾生的需求和愿望不盡相同。千手觀音菩薩,“千”為無量及圓滿之義,以“千手”表示大慈悲的無量廣大,以“千眼”代表智慧的圓滿無礙,用眾多的無邊法力和智慧去度濟眾生。因此,世人信仰:千手千眼觀世音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從章來看,整體以“靜”為主題,將“觀音之靜”與“蓮花之靜”相結合營造出一個“清修之境”。在創新上突破傳統佛教銅章設計風格,不失為一款以銅章打造意境的巔峰之作。 |